· 国家二级综合医院

 · 公立三甲医院多专家联合会诊

 · 精神心理科会诊中心

点击留言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杨小红:患者没说的抗抑郁成功的真相,杨医生来告诉你

 

 

 
 
 
 

 

 
 
 

小区里有个姑娘,前两年总低着头走路,见人不打招呼,听说那段时间连楼都很少下。最近碰到她,居然会主动笑着说 “阿姨买菜呢”,邻居们都说 “这孩子好像突然就好了”。

 

其实在门诊也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康复的患者回来复查,说起现在的状态,会说 “能正常上班了”“最近和朋友出去玩了”,但要问他们 “中间最难的时候是怎么扛过来的”,大多会摆摆手说 “就那样熬过来了”,说不出具体的过程。

 

抗抑郁成功的真相,就藏在这些 “说不出” 里。

 

它从来不是 “某一种方法突然起效”,也不是 “医生有什么神奇的治疗”,而是医疗手段搭了个架子,自己一点点往里面填东西,慢慢把情绪从泥里拔出来的过程。

 

很多人觉得抑郁症好起来,全靠药 “发力”。

 

确实,药物能调节大脑里紊乱的神经递质,比如让偏低的血清素、多巴胺慢慢回到正常水平,就像给快熄火的发动机加了油,能让情绪的 “机器” 重新转起来。

 

但光有药不够,见过一个患者,按时吃药却天天逼着自己待在让他崩溃的工作环境里,结果情绪反复波动。

 

后来他请了长假去旅行,回来后说 “看到海边的那一刻,突然觉得之前纠结的事都不算啥了”,这时候药的作用才真正显出来 —— 不是药直接解决了问题,而是药让他有了 “出门看看” 的力气。

 

也有人觉得 “全靠自己硬扛”。

 

其实不是,就像一个人掉进坑里,自己再有力气也难直接爬上来,治疗手段就像递下来的绳子,能帮你借上力。

 

有个患者说,最严重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下,是药物先让他能正常吃饭睡觉,有了点精神头,才有力气去做心理治疗,慢慢学会和负面情绪相处。

 

真正能抗抑郁成功的人,都在悄悄做一件事:在治疗的基础上,主动给情绪 “找出口”。

 

工作带来的焦虑太严重,就暂时停下来。

 

有个程序员,之前每天加班到凌晨,情绪低落到想辞职又不敢,吃药也没太大起色。

 

后来他请了一个月假,回乡下陪奶奶种了几天菜,每天晒晒太阳、听奶奶唠叨家常,回来后说 “突然想通了,工作没了可以再找,身体垮了啥都没了”,之后换了份节奏慢的工作,情绪慢慢稳了下来。

 

原生家庭带来的压力太大,就试着拉开距离。

 

有个姑娘,总被父母的否定压得喘不过气,吃药期间搬去和朋友合租,刚开始每天晚上还是会哭,后来试着和朋友学做蛋糕,失败了好几次,最后终于烤出像样的成品时,她说 “那一刻觉得自己挺厉害的”。

 

这种 “自己能做好一件事” 的感觉,比任何道理都管用。

 

这些事听起来都很普通,却是患者对抗抑郁的 “隐形武器”:试着每天出门走 20 分钟,阳光照在身上时,大脑会分泌一点点让人舒服的激素;实在不想动,就窝在沙发上看一部轻松的纪录片,让注意力从烦心事上移开;哪怕只是认真煮一碗面,看着热气腾腾的样子,也能给情绪一点温暖的反馈。

 

患者之所以说不出 “怎么好起来的”,是因为这些改变太细碎了。

 

不是某一天突然想通,而是某天早上愿意自己做早餐了,某天晚上没盯着天花板发呆而是睡着了,某天听到笑话时跟着笑了两声…… 这些事单独看都不值一提,凑在一起却慢慢把 “抑郁” 挤走了。

 

抗抑郁的过程里,药物和治疗是 “支撑力”,能帮你挡住最猛的情绪冲击;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 “小事”,是 “推动力”,让你在稳住之后,能慢慢往前挪。

 

就像有个患者说的:“好起来不是突然天亮,而是每天多亮一点点,等反应过来时,已经能看清路了。”

 

这大概就是抗抑郁成功的真相:治疗帮你站稳了脚跟,而你自己,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悄悄攒够了往前走的勇气。

 

如果这些细碎的感受,你也有过类似的体会,或者正琢磨着怎么给自己找个 “出口”,常来这里看看也好。有时候,一些不经意的分享,或许能帮你多找到一级台阶。要是心里攒了些没处说的话,也不妨留在这里,总有人愿意好好听。

 

 

 

2025年7月30日 17:3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