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杨小红:焦虑的好转,藏在你没注意的瞬间里
他们总问:“我这情况,到底能不能好?” 其实多数时候,好转的那一刻,比他们预想的要突然得多。
门诊记录里,焦虑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几乎能列满一页纸:
有位教师说,上课时突然觉得喘不上气,讲台下的学生面孔都变得模糊,只能借口去办公室喝口水,在走廊里来回走了十分钟才缓过来;
有个刚工作的年轻人,晚上躺床上明明很累,大脑却像装了马达,太阳穴突突跳,直到凌晨三四点还睁着眼,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开会,手止不住地抖;
还有位母亲,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突然恶心反胃,手脚发麻,吓得立刻停车,结果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全正常。
这些症状越频繁,人就越容易陷入恐慌:“我是不是得了心脏病?”“会不会是脑子里长了东西?” 这种恐慌反过来又会加重症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越怕越发作,越发作越怕。
其实这些都是焦虑在 “喊话”。
就像汽车仪表盘的警示灯,当发动机负荷过大,灯会亮起来提醒你 “该检查了”。焦虑也是如此,它通过身体发出信号:“你现在的压力超过了承受范围,该调整了。”
只是这信号太强烈,让人误以为是 “发动机要爆炸了”。
刚开始被这些症状缠上时,谁都会慌。但接触的患者多了会发现一个规律:那些 “要出大事” 的预感,从来没真的兑现过。
有位患者记了半年的症状日记:心慌发作 32 次,每次都以为 “这次熬不过去了”,但每次都在半小时内缓解;手抖影响拿东西 17 次,却从没真的摔碎过什么;连续失眠最长达 5 天,白天虽然头晕,却还是能按时做饭、接送孩子。
当你开始留意这些 “事实”—— 症状再吓人,也不会真的造成伤害 —— 变化就已经在发生了。
这就像第一次坐过山车,会吓得尖叫;但坐过几次,知道它再快也不会掉下去,虽然还是会紧张,却不会再像第一次那样,觉得 “自己要完了”。
焦虑的症状也是如此,当你摸清它的 “套路”,它的威慑力就会大打折扣。
很多患者会把 “对抗焦虑” 当成生活的全部。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脉搏:“今天心跳快不快?” 工作时总走神:“等下会不会突然手抖?” 结果越关注,症状越显眼,像在放大镜下看灰尘,再小的颗粒都变得刺眼。
其实焦虑就像个黏人的小孩,你越跟它较劲,它越缠着你不放;你转身去做自己的事,它反而会慢慢安静。
临床上恢复得好的患者,往往都有个共同点:没把 “治好焦虑” 当成唯一目标。
该上班上班,哪怕开会时偶尔心慌,也只是喝口水继续说;该吃饭吃饭,就算没胃口,也逼着自己吃几口;该陪孩子玩就陪孩子玩,就算中途觉得累,也只是坐下来歇会儿再接着陪。
这些日常小事看似普通,却是在给生活 “搭架子”。架子搭稳了,焦虑就没地方撒野了。
有位患者说得好:“当我忙着给孩子改作业、跟同事讨论项目时,根本没空想‘焦虑’这回事,等反应过来,那些症状已经好久没出现了。”
常有人问:“我都治了这么久,怎么还没好?” 其实好转不是 “突然发生” 的,而是 “突然发现” 的。
就像种庄稼,播种、浇水、施肥时看不出变化,某天早上推开窗,突然发现苗已经长到膝盖高了。焦虑的恢复也是如此:
可能是某天整理抽屉,翻到之前记症状的本子,才想起 “原来我以前这么容易慌”,而现在已经很少那样了;可能是朋友聚会时,笑着说起 “以前总手抖”,才发现自己已经能平静地提起那些难熬的日子了;
也可能是加班到深夜,泡咖啡时突然意识到 “今晚没心慌”,而这种平静,已经持续了很久。
这就是那个 “一瞬间”—— 不是症状凭空消失,而是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被它们困扰了。
所以别总盯着 “什么时候好”,把精力放回当下的日子里。按时吃药,认真吃饭,该做事时做事,该休息时休息。你在生活里踩下的每一步,都在把隧道尽头的光,拉得更近一点。
要是现在还觉得难,也没关系。焦虑的恢复本就不是一条直线,偶尔回头看看,或许就会发现:你已经比刚开始时,走了很远的路了。


DOCTOR
杨小红 教授/院长
▪ 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学科带头人
▪ 北京市五里坨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主任
▪ 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主任
▪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
▪ 两岸医师联合特色诊疗中心专家委员
▪ 北京市首批生物技术专家组组员
▪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
▪ 国际抗精神疾病联盟(ILAE)成员
▪ WHO中国精神疾病专家会诊中心专家
▪ 亚洲神经内科协会(ASNA)中国区理事
▪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BSM)会员
医生简介
○ 北京公立医院精神科知名专家,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主任
○ 致力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与研究近 30 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门诊慕名而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多达数千例,其中很多都是被其他医院拒之门外的难治型、反复型等精神疾患。
○ 尤其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杨院长带领的专家团队潜心钻研,让饱受辍学、失业、生活困扰的无数个家庭重拾信心和幸福。
○ 曾多次在重点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 1995 年获得国家心理障碍评审委员会专家荣誉称号。
临床擅长
○ 擅长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躁狂症、强迫症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
○ 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心理障碍、
○ 妄想症、癔症、疑病症、多动症、抽动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 擅长中西医结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 采用"全面检查、权威诊断、差异化治疗、全面康复、保证疗效"的原则,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秉承“专病专治”的诊疗服务理念,专注于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与诊治工作,汇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等一批经验丰富、造诣深厚的三甲名院精神科知名医师。致力于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失眠症、青少年情绪障碍、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癔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帮助和服务,特色综合住院治疗康复治愈率高达95%以上,三甲多专家权威把关、明辨病因、标本兼治、一对一社群服务、实时检测、跟踪指导、高效恢复患者身体机能和社会功能,重返工作、学习,重拾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