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二级综合医院

 · 公立三甲医院多专家联合会诊

 · 精神心理科会诊中心

点击留言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杨小红:焦虑的好转,藏在你没注意的瞬间里

 

从医三十年,门诊接待过太多被焦虑缠上的患者。他们描述的感受惊人地相似:像在漆黑的隧道里摸索,不知道出口在哪,身上的症状像藏不住的小虫子 —— 突然心慌时,觉得心脏要跳出喉咙;静下来时,手抖得连杯子都快握不住;有时没由来地冒冷汗,或者太阳穴突突跳,像有根弦绷到了极致。

 

他们总问:“我这情况,到底能不能好?” 其实多数时候,好转的那一刻,比他们预想的要突然得多。

 

 

症状是焦虑在 “喊话”

Psychogenic illness

 

 

门诊记录里,焦虑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几乎能列满一页纸:

 

有位教师说,上课时突然觉得喘不上气,讲台下的学生面孔都变得模糊,只能借口去办公室喝口水,在走廊里来回走了十分钟才缓过来;

 

有个刚工作的年轻人,晚上躺床上明明很累,大脑却像装了马达,太阳穴突突跳,直到凌晨三四点还睁着眼,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开会,手止不住地抖;

 

还有位母亲,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突然恶心反胃,手脚发麻,吓得立刻停车,结果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全正常。

 

这些症状越频繁,人就越容易陷入恐慌:“我是不是得了心脏病?”“会不会是脑子里长了东西?” 这种恐慌反过来又会加重症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越怕越发作,越发作越怕。

 

其实这些都是焦虑在 “喊话”。

 

就像汽车仪表盘的警示灯,当发动机负荷过大,灯会亮起来提醒你 “该检查了”。焦虑也是如此,它通过身体发出信号:“你现在的压力超过了承受范围,该调整了。” 

 

只是这信号太强烈,让人误以为是 “发动机要爆炸了”。

 

 

摸清套路,就不怕了

Psychogenic illness

 

 

刚开始被这些症状缠上时,谁都会慌。但接触的患者多了会发现一个规律:那些 “要出大事” 的预感,从来没真的兑现过。

 

有位患者记了半年的症状日记:心慌发作 32 次,每次都以为 “这次熬不过去了”,但每次都在半小时内缓解;手抖影响拿东西 17 次,却从没真的摔碎过什么;连续失眠最长达 5 天,白天虽然头晕,却还是能按时做饭、接送孩子。

 

当你开始留意这些 “事实”—— 症状再吓人,也不会真的造成伤害 —— 变化就已经在发生了。

 

这就像第一次坐过山车,会吓得尖叫;但坐过几次,知道它再快也不会掉下去,虽然还是会紧张,却不会再像第一次那样,觉得 “自己要完了”。

 

焦虑的症状也是如此,当你摸清它的 “套路”,它的威慑力就会大打折扣。

 

 

别让焦虑成主角

Psychogenic illness

 

 

很多患者会把 “对抗焦虑” 当成生活的全部。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脉搏:“今天心跳快不快?” 工作时总走神:“等下会不会突然手抖?” 结果越关注,症状越显眼,像在放大镜下看灰尘,再小的颗粒都变得刺眼。

 

其实焦虑就像个黏人的小孩,你越跟它较劲,它越缠着你不放;你转身去做自己的事,它反而会慢慢安静。

 

临床上恢复得好的患者,往往都有个共同点:没把 “治好焦虑” 当成唯一目标。

 

该上班上班,哪怕开会时偶尔心慌,也只是喝口水继续说;该吃饭吃饭,就算没胃口,也逼着自己吃几口;该陪孩子玩就陪孩子玩,就算中途觉得累,也只是坐下来歇会儿再接着陪。

 

这些日常小事看似普通,却是在给生活 “搭架子”。架子搭稳了,焦虑就没地方撒野了。

 

有位患者说得好:“当我忙着给孩子改作业、跟同事讨论项目时,根本没空想‘焦虑’这回事,等反应过来,那些症状已经好久没出现了。”

 

 

好转是 “突然发现” 的

Psychogenic illness

 

 

常有人问:“我都治了这么久,怎么还没好?” 其实好转不是 “突然发生” 的,而是 “突然发现” 的。

 

就像种庄稼,播种、浇水、施肥时看不出变化,某天早上推开窗,突然发现苗已经长到膝盖高了。焦虑的恢复也是如此:

 

可能是某天整理抽屉,翻到之前记症状的本子,才想起 “原来我以前这么容易慌”,而现在已经很少那样了;可能是朋友聚会时,笑着说起 “以前总手抖”,才发现自己已经能平静地提起那些难熬的日子了;

 

也可能是加班到深夜,泡咖啡时突然意识到 “今晚没心慌”,而这种平静,已经持续了很久。

 

这就是那个 “一瞬间”—— 不是症状凭空消失,而是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被它们困扰了。

 

所以别总盯着 “什么时候好”,把精力放回当下的日子里。按时吃药,认真吃饭,该做事时做事,该休息时休息。你在生活里踩下的每一步,都在把隧道尽头的光,拉得更近一点。

 

要是现在还觉得难,也没关系。焦虑的恢复本就不是一条直线,偶尔回头看看,或许就会发现:你已经比刚开始时,走了很远的路了。

 

 
图片
 

 

图片

DOCTOR

 

杨小红 教授/院长

 

▪ 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学科带头人

▪ 北京市五里坨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主任

▪ 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主任

▪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

▪ 两岸医师联合特色诊疗中心专家委员

▪ 北京市首批生物技术专家组组员

▪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

▪ 国际抗精神疾病联盟(ILAE)成员

▪ WHO中国精神疾病专家会诊中心专家

▪ 亚洲神经内科协会(ASNA)中国区理事

▪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BSM)会员

 

医生简介

 

○ 北京公立医院精神科知名专家,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主任

 

○ 致力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与研究近 30 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门诊慕名而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多达数千例,其中很多都是被其他医院拒之门外的难治型、反复型等精神疾患。

 

○ 尤其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杨院长带领的专家团队潜心钻研,让饱受辍学、失业、生活困扰的无数个家庭重拾信心和幸福。

 

○ 曾多次在重点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 1995 年获得国家心理障碍评审委员会专家荣誉称号。

 

临床擅长

 

○ 擅长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躁狂症、强迫症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

 

○ 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心理障碍、

 

○ 妄想症、癔症、疑病症、多动症、抽动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 擅长中西医结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 采用"全面检查、权威诊断、差异化治疗、全面康复、保证疗效"的原则,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图片
 
 
图片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温馨提醒: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温馨提示:不要把精神疾病看的太重,这样会对我们心理有一定的负担,我们该生活的还是要生活,不能马上治愈它,那就带着它一起生活。如果您对自己的问题感到担忧,请及时咨询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专家专业医生或专家进行评估和治疗。他们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您解决心理问题。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秉承“专病专治”的诊疗服务理念,专注于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与诊治工作,汇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等一批经验丰富、造诣深厚的三甲名院精神科知名医师。致力于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失眠症、青少年情绪障碍、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癔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帮助和服务,特色综合住院治疗康复治愈率高达95%以上,三甲多专家权威把关、明辨病因、标本兼治、一对一社群服务、实时检测、跟踪指导、高效恢复患者身体机能和社会功能,重返工作、学习,重拾健康。

图片

 

 

2025年8月2日 18:4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