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杨小红:双相的孩子总乱花钱?不是不懂事,是病在 “推着” 他这样做
门诊遇到过一位妈妈,说起儿子花钱的事,从包里掏出手机,翻出一长串购物记录截图:“这是他半个月买的东西 —— 限量球鞋三双,游戏机两台,还有一堆用不上的手办,花光了他半年的生活费。说他两句,就摔门说‘不用你们管’。”
她儿子确诊双相情感障碍两年,每次躁期来临时,花钱就像 “失控的水龙头”。这不是个例,临床上近六成双相孩子在情绪高涨时,都会出现明显的购物冲动。
家长们往往以为是 “孩子不懂事”“被惯坏了”,其实背后藏着疾病的逻辑。
躁期的 “购物欲”,是大脑在 “骗” 他
双相孩子的 “大手大脚”,大多出现在躁期或轻躁期。这时候他们的大脑像被按下了 “加速键”—— 思维变快,精力旺盛,更重要的是,对 “快乐” 的阈值变得极低。
有个 16 岁的女孩说,躁期时看到直播间的衣服,“觉得穿上就能变成另一个人,特别兴奋”,哪怕衣柜里已经堆着十几件没拆封的同款。
她不是不知道 “浪费”,而是那一刻大脑里的 “愉悦感” 被无限放大,像有个声音在催:“买了就会开心,现在就要!”
还有个男孩更典型,躁期时突然觉得 “自己将来肯定是大老板”,拿着父母给的学费,一口气买了五台笔记本电脑,说 “要组建团队创业”。等情绪平复后,看着堆在角落的电脑,自己也愣:“当时怎么会觉得这些有用?”
这就是双相躁期的特点:
思维脱离现实(心理学叫 “夸大妄想”),加上冲动控制能力下降,孩子会把 “花钱” 当成获得成就感、存在感的最快方式。他们不是故意乱花,是大脑的 “理性开关” 暂时失灵了。
三分钟热度的背后,是情绪在 “烧”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买的东西往往 “新鲜不过三天”。那双花五千块买的球鞋,穿两次就扔在一边;那套号称 “要认真学” 的绘画工具,拆开后再也没碰过。
这不是 “三分钟热度” 那么简单。
双相孩子的情绪像 “过山车”,躁期时的 “热情” 来得猛,退得也快。有个孩子跟我说,买游戏机时觉得 “自己能打职业比赛”,可机器到手的第二天,情绪一落,连开机的力气都没有。
更让家长头疼的是,当你想把没用的东西退掉,他会突然暴怒。
有位妈妈偷偷退了儿子躁期买的跑步机,孩子回家发现后,砸碎了客厅的花瓶,哭喊着 “你们什么都想控制我”。
这不是 “护东西”,是他潜意识里觉得,那些东西是 “情绪高涨时的证明”,毁掉它们,就像否定了那个 “当时觉得很棒的自己”。
干预不是 “制止”,是帮他 “踩刹车”
有位爸爸试过 “断网、没收银行卡”,结果孩子直接跑出去刷信用卡,还跟同学借钱买东西。双相孩子的冲动行为,越硬拦,反弹可能越厉害。
其实可以试试 “缓冲法”。
有位妈妈的做法很聪明:儿子躁期想买无人机时,她没说 “不行”,而是说 “这东西操作起来挺复杂,咱们先看三天教学视频,真觉得有用再买”。三天后,孩子的躁劲过了大半,自己就说 “好像也没那么需要”。
还有个技巧是 “限定范围”。
如果孩子非买不可,别让他刷信用卡或网贷,而是给一笔固定的现金:“这是这个月能自由支配的钱,你想怎么花都行。” 现金花起来有 “实感”,比数字支付更容易让他意识到 “钱在减少”。
最怕的是家长两种极端:要么一味指责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要么怕孩子发火就 “无底线满足”。
前者会让孩子觉得 “你们不懂我”,后者会让他更难学会控制冲动,等情绪平复后,还可能因为 “花了太多钱” 陷入自责,加重抑郁期的愧疚感。
孩子冷静后,记得跟他 “复盘”
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别翻旧账说 “你看你又乱买”,可以试着说 “上次你买的那个模型,现在觉得有用吗?下次如果又特别想买东西,咱们能不能先记在本子上,等三天再决定?”
有个 17 岁的男孩,在妈妈的建议下准备了 “愿望清单”。
躁期时想买东西,就先写下来,标上 “特别想要”“有点想要”。等情绪平复后回头看,八成的东西都划掉了。他说:“写下来的时候,好像没那么急了。”
双相的孩子不是 “管不住自己”,他们只是需要一点方法,帮自己在情绪 “失控” 前,抓住一根 “缰绳”。家长的角色,不是当 “法官” 评判对错,而是做那个 “递缰绳” 的人。
点击名片 关注杨小红医生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情况,别太焦虑。这不是性格问题,是疾病带来的挑战。就像感冒了会咳嗽,双相的孩子在躁期容易冲动消费,都是病的表现。
接纳这个现实,再慢慢找应对的办法,比互相指责有用得多。
平时多留意孩子情绪变化的信号 —— 比如突然话变多、熬夜不困、开始频繁刷购物软件,这时候提前做点 “预防”,可能比事后收拾残局要省力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