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大精神科杨小红:突然窒息、浑身发麻?别慌,可能是惊恐发作,这样应对更有效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过 “突然心慌” 的经历,但惊恐发作远比普通的紧张更猛烈 —— 它像一场毫无预兆的 “情绪地震”,短短几分钟内就能让人陷入极度恐惧,甚至怀疑自己 “快要死了”。
要理解惊恐发作,首先得区分它和普通焦虑的不同。
焦虑症是一种持续的情绪状态,比如总担心工作出错、反复琢磨人际关系,这种紧张感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周;而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的 “急性爆发”,像平静的湖面突然掀起巨浪,来得快、强度大,通常在 10 分钟内达到顶峰。
最典型的表现是一系列 “濒死感” 症状:
▪ 心脏像被攥住一样狂跳,胸口闷得喘不上气,必须张大嘴巴用力呼吸;
▪ 手脚突然发麻,像有电流窜过;
▪ 头晕目眩,感觉周围的东西在旋转;
▪ 有些人还会出现恶心、出汗、发抖,甚至觉得 “自己下一秒就要晕倒或猝死”。
这些症状不是 “装出来的”,而是身体的应激系统 “误报” 了危险。
正常情况下,遇到老虎、火灾等真危险时,身体会启动 “战斗或逃跑” 模式 ——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帮我们应对危机;
但惊恐发作时,这个系统会突然 “失灵”,在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错误地发出 “致命警报”,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剧烈反应。
比如有人在超市排队时突然发作,明明环境安全,却瞬间感到窒息,必须立刻冲出人群;有人半夜躺在床上,毫无征兆地心跳爆表,吓得拨打急救电话,到医院检查却发现心脏一切正常。
这种 “查不出原因的剧烈不适”,正是惊恐发作的典型特点。
惊恐发作常和焦虑症相伴,但并非所有焦虑的人都会经历。它更偏爱这两类人:
一类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比如持续加班、人际关系紧张,身体的应激系统长期 “紧绷”,容易突然 “崩溃”;
另一类是对身体变化过度敏感的人,比如偶尔心慌一次就担心 “是不是心脏病”,反复琢磨反而强化了焦虑,最终诱发惊恐发作。
需要注意的是,惊恐发作本身不会致命,也不是 “精神病” 的前兆。它更像身体的 “情绪短路”,虽然过程痛苦,但不会对器官造成实质性伤害。
可怕的是发作后的 “预期焦虑”—— 很多人经历一次后,会整天担心 “下次什么时候再来”,甚至不敢独自出门、不敢去人多的地方,逐渐陷入恶性循环。
当惊恐发作来临时,最有效的办法是 “打破身体的错误警报”:
▪ 别对抗 “濒死感”,告诉自己 “这是惊恐发作,会过去的”,减少恐惧本身带来的刺激;
▪ 用 “腹式呼吸” 代替急促喘气 —— 慢慢吸气 4 秒,屏住 2 秒,再缓缓呼气 6 秒,重复几次,能快速缓解呼吸急促和心跳过快;
▪ 找个固定的 “锚点”,比如盯着眼前的一个物体(杯子、窗户),集中注意力描述它的颜色、形状,让大脑从 “危险联想” 中抽离。
如果频繁发作(比如每周超过 1 次),或发作后总担心再次发生,影响到正常生活,就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医生可能会用抗焦虑药物快速缓解症状,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帮你找到焦虑的根源,避免反复发作。
惊恐发作虽然可怕,但它是可以被认识和控制的。很多人第一次发作时以为 “自己要完了”,但了解它的本质后会发现:“原来只是身体的一次‘误报’,我有办法应对。”
如果你曾经历过类似的 “突然崩溃”,别独自承受;如果身边有人正被它困扰,记得告诉他们 “这不是绝症,能好起来”。
要是你想知道更多应对惊恐发作的具体方法,或者想弄清楚 “自己的症状是不是惊恐发作”,可以多关注相关的科普内容,也能扫文末的码聊聊 —— 了解它,才能不再害怕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