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杨小红:治不好的症状?试试带着它过日子,很多人因此松了口气
其实不止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患者也常陷入这样的纠结:总想着 “必须把症状赶尽杀绝,才算治好”。
但从医三十年,我见过太多案例 —— 那些急于 “消灭” 症状的人,反而被症状缠得更紧;而试着 “带着症状往前走” 的人,往往活得更轻松。
今天就想聊聊这个容易被忽略的治疗思路:带着症状生活,有时比硬扛着对抗更有效。
总想 “消灭症状”
反而掉进恶性循环
有位抑郁症患者,生病后总觉得 “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他每天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盯着这些症状:“今天是不是又比昨天懒了?刚才开会是不是又走神了?”
越关注越焦虑,越焦虑越没精神,最后连出门买个菜都觉得难。
这就像手里攥沙子:你越用力,沙子漏得越快。精神科疾病的症状,尤其是焦虑、抑郁、强迫这些,往往和 “过度关注” 互为因果。
你越想 “干掉” 它们,大脑就越会把它们当成 “威胁”,反而让症状被放大、被强化。
就像感冒时会咳嗽 —— 你越在意 “怎么还在咳”,越紧张,咳嗽可能越频繁;但如果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注意力分散了,咳嗽好像也没那么难受了。
精神科症状也是如此,过度聚焦反而会让它 “存在感” 更强。
“带着症状生活”
不是放弃治疗,是换种思路
有人可能会说:“带着症状生活?那不是认命了吗?” 其实不是。
带着症状生活,核心是 “接纳它的存在,但不被它绑架”。就像有人天生晕车,坐车时会不舒服,但这不影响他规划一次旅行 —— 提前吃点药,上车后看看窗外风景,虽然晕的感觉还在,但不妨碍他到达目的地。
精神科疾病也是这样:比如焦虑时心跳快、手抖,你可以告诉自己 “现在有点慌,没关系,我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完”;
抑郁时没力气,不用逼自己 “必须像以前一样高效”,能慢慢做完一件小事(比如洗个碗、下楼走一圈)也很好。
有位强迫症患者,总忍不住反复检查门锁。以前他觉得 “必须改掉这个习惯才算好”,结果越控制越焦虑,有时能在门口站半小时。
后来试着 “带着检查的冲动出门”:允许自己检查两遍,但不纠结 “是不是没查仔细”,然后去上班、和朋友吃饭。
慢慢的,他发现自己花在检查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有时出门忘了检查,也能安心走很远。
身体有 “适应力”
给它一点时间和空间
我们的身体其实比想象中强大。
就像戴眼镜,刚戴上时总觉得鼻梁有东西硌着,但戴久了,反而忘了它的存在。症状也是如此 —— 当你不再和它较劲,慢慢适应它的存在,它对你的影响会悄悄变小。
有位焦虑症患者分享过他的经历:刚开始总被 “心慌” 折磨,后来试着每天逼自己去公园散步。
一开始走 5 分钟就慌得想回家,但他告诉自己 “慌就慌吧,先走完这圈再说”。坚持一个月后,他发现自己能走半小时了,心慌出现的次数少了,就算来了,也没那么难忍受了。
这不是说症状会自己消失,而是当你把注意力从 “对抗症状” 转移到 “好好生活” 上时,大脑会慢慢适应这种状态,治疗效果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现。
就像春天的花,你不用天天盯着它 “怎么还不开”,该浇水浇水、该晒太阳晒太阳,到了时候自然会绽放。
试试这样做
慢慢做到 “带着症状生活”
不用一开始就逼自己 “必须做到”,从很小的事开始:
比如抑郁症患者,不用想着 “今天必须开心起来”,能按时吃饭、给花浇浇水,就是进步;
强迫症患者,不用纠结 “刚才洗手是不是没洗干净”,告诉自己 “先去做下一件事,等会儿再说”;
焦虑症患者,心慌时不用立刻停下来 “深呼吸到平静”,可以边慌边继续做手头的事(比如继续打字、继续走路)。
关键是:别把 “有没有症状” 当成衡量生活的唯一标准。
就像普通人也会有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精神科疾病患者偶尔有症状反复,也很正常。
治疗精神科疾病,有时就像学骑自行车 —— 你越怕摔,越掌握不好平衡;反而放松下来,慢慢找感觉,自然就骑稳了。
带着症状生活,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智慧的 “共处”。
也许现在的你还觉得很难,但不妨从今天起试试:允许症状存在,也允许自己慢慢变好。
如果眼下你正被症状缠得难受,不知道怎么迈出第一步,可以多看看相关的科普内容,或者扫文末的码聊聊 —— 有时候,一句话的点拨,可能就会让你轻松一点。


DOCTOR
杨小红 教授/院长
▪ 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学科带头人
▪ 北京市五里坨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主任
▪ 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主任
▪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
▪ 两岸医师联合特色诊疗中心专家委员
▪ 北京市首批生物技术专家组组员
▪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
▪ 国际抗精神疾病联盟(ILAE)成员
▪ WHO中国精神疾病专家会诊中心专家
▪ 亚洲神经内科协会(ASNA)中国区理事
▪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BSM)会员
医生简介
○ 北京公立医院精神科知名专家,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主任
○ 致力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与研究近 30 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门诊慕名而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多达数千例,其中很多都是被其他医院拒之门外的难治型、反复型等精神疾患。
○ 尤其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杨院长带领的专家团队潜心钻研,让饱受辍学、失业、生活困扰的无数个家庭重拾信心和幸福。
○ 曾多次在重点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 1995 年获得国家心理障碍评审委员会专家荣誉称号。
临床擅长
○ 擅长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躁狂症、强迫症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
○ 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心理障碍、
○ 妄想症、癔症、疑病症、多动症、抽动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 擅长中西医结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 采用"全面检查、权威诊断、差异化治疗、全面康复、保证疗效"的原则,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秉承“专病专治”的诊疗服务理念,专注于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与诊治工作,汇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等一批经验丰富、造诣深厚的三甲名院精神科知名医师。致力于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失眠症、青少年情绪障碍、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癔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帮助和服务,特色综合住院治疗康复治愈率高达95%以上,三甲多专家权威把关、明辨病因、标本兼治、一对一社群服务、实时检测、跟踪指导、高效恢复患者身体机能和社会功能,重返工作、学习,重拾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