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杨小红:精神疾病康复期,选对运动事半功倍!这 5 类项目亲测有效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作为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点建设科室,由北京精神科特需专家,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会诊专家杨小红院长领衔采取“中西医结合、多专家联合、住院跟踪调理”模式,汇聚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国内顶级三甲专家阵容,住院后由3名或以上三甲多专家、教授联合明辨病因、分析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规范治疗方案。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会忽略一个 “低成本康复助手”—— 运动。总觉得 “治病要靠药和治疗”,运动只是 “锦上添花”,却不知道选对运动,能帮患者改善情绪、缓解症状,甚至减少复发风险。
其实,运动对精神疾病康复的帮助,有明确的科学依据: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血清素等 “快乐激素”,能直接缓解抑郁、焦虑;同时还能改善睡眠、增强自我掌控感,这些对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恢复都很关键。今天就推荐 5 类适合精神疾病患者的运动,附具体建议,帮你找到能坚持、有效果的运动方式。
1. 散步:最易坚持的 “基础款” 运动,适合所有康复阶段
散步是门槛最低的运动,不用特殊装备、不用固定场地,适合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刚进入康复期、体力弱或情绪低落的人。
它的优势在于 “灵活可控”:可以从每天 10 分钟开始,慢慢增加到 20-30 分钟;路线选安静的公园、小区步道,避免人多嘈杂的地方(比如商业街),减少情绪刺激。比如抑郁症患者初期可能 “不想动”,可以先让家属陪着走,不用走太快,哪怕只是慢慢逛,也能比躺着不动好 —— 坚持几天就能发现,散步后情绪会稍微放松,晚上睡眠也会改善。
需要注意:别追求 “速度” 或 “距离”,以 “身体不疲劳、情绪不烦躁” 为原则;如果散步时出现头晕、心慌,及时停下来休息,第二天适当减少时间。
2. 瑜伽:帮你 “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改善睡眠
瑜伽的核心是 “呼吸 + 拉伸”,能帮患者调整呼吸节奏、放松紧绷的身体,特别适合焦虑症、双相障碍(尤其是焦虑情绪明显),或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有 “紧张、坐立不安” 症状的人。
选择 “温和型” 瑜伽(比如阴瑜伽、基础流瑜伽),避开难度大的动作(比如倒立、高强度拉伸)。练习时专注于呼吸,比如吸气 4 秒、呼气 6 秒,跟着动作慢慢调整,能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很多患者反馈,每天练 15-20 分钟瑜伽,晚上入睡更快,焦虑发作时也能通过 “瑜伽呼吸法” 快速缓解。
建议:刚开始可以跟着线上免费课程练,选 “新手友好” 的内容;练习环境保持安静,穿宽松衣服,避免被打扰。
3. 慢跑 / 快走:适合体力稍好的患者,改善情绪效果更明显
如果患者体力恢复较好,能耐受中等强度运动,慢跑或快走是不错的选择。比散步强度稍大,能让心率适度提升,分泌更多 “快乐激素”,对抑郁症患者的 “情绪低落、动力不足” 改善更显著。
注意 “循序渐进”:比如先从快走 20 分钟开始,每周增加 5 分钟,等身体适应后,再尝试慢跑(可以走跑结合,比如跑 1 分钟、走 2 分钟)。避免突然高强度运动,比如一下子跑 1 小时,容易导致疲劳,反而影响情绪。
另外,尽量选白天运动(比如早上或傍晚),阳光能促进维生素 D 合成,进一步改善情绪;如果晚上运动,别太晚(睡前 2 小时结束),避免兴奋影响睡眠。
4. 团体轻度运动:比如广场舞、太极,兼顾社交与康复
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或抑郁症患者(有 “社交退缩” 问题)来说,团体轻度运动是 “一举两得” 的选择 —— 既能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状态,又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他人,减少孤独感。
推荐广场舞、太极、团体健走这类运动:节奏慢、动作简单,容易跟上;一起运动的大多是同龄人,没有压力,不用刻意社交,哪怕只是跟着做动作、偶尔和身边人聊两句,也能慢慢打开社交防线。很多患者一开始 “不敢去”,去了几次后发现 “没人盯着自己”,反而能放松下来,甚至交到能一起运动的朋友。
建议:选人数适中、氛围轻松的团体(比如小区里的广场舞队),第一次可以让家属陪着去;如果觉得不适应,不用勉强,先站在旁边看,适应后再加入。
5. 游泳:“全身放松” 型运动,适合情绪压抑、身体紧绷的患者
游泳时身体在水中受力小,能放松全身肌肉,同时水流的包裹感能带来 “安全感”,特别适合情绪压抑、身体紧绷(比如焦虑时 “胸口发紧、肩膀僵硬”)的患者。
选择 “室内恒温泳池”,避免水温过低刺激身体;刚开始从 “慢游”“短距离” 开始,比如每次游 10-15 分钟,重点是 “享受水中的放松感”,不用追求速度。需要注意:必须有人陪同(比如家属在泳池边等候),尤其是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患者,避免独自游泳出现危险。
运动时必须注意的 3 个原则,否则可能没效果
选对运动很重要,但如果不注意方式,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这 3 个原则一定要记好:
第一,“不强迫、不攀比”。如果当天情绪差、不想动,不用硬逼自己,哪怕只走 5 分钟也可以,或者干脆休息一天 —— 强迫运动只会增加心理负担,反而影响康复。也别和别人比 “运动量”,每个人的体力、病情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固定时间,形成习惯”。比如每天早上 8 点散步,或晚上 7 点练瑜伽,固定时间能让身体形成 “条件反射”,慢慢变成习惯,比 “想起才动” 更容易坚持。
第三,“出现不适及时停”。如果运动时出现头晕、心慌、呼吸急促,或情绪突然烦躁(比如觉得 “运动没用,不想练了”),立刻停下来休息,当天别再继续;如果反复出现不适,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运动方式或强度。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会觉得 “运动没用”,其实是没选对方式、没坚持下来。刚开始可能觉得 “累”“没效果”,但坚持 2-3 周就能发现变化:比如情绪没那么低落了,睡眠变香了,甚至愿意主动和人说话了。
如果此刻你或身边人正处于精神疾病康复期,不知道选什么运动,或担心运动影响病情:可以先从 “散步” 开始,慢慢尝试;也可以扫文末的码聊聊,咱们一起根据患者的病情、体力,推荐更适合的运动方式,让运动成为康复的 “助力”。
记住,精神疾病康复是 “慢功夫”,运动带来的改变可能不明显,但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它对情绪、身体的积极影响,帮你离 “稳定生活” 更近一步。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三甲多专家联合诊疗住院全程把关,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专家+专病+专科,综合住院治疗一对一跟踪指导,全方位关注精神健康!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请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