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大精神科杨小红:抑郁刚好转就反复?别踩这 4 条红线!很多人都栽过跟头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作为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点建设科室,由北京精神科特需专家,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会诊专家杨小红院长领衔采取“中西医结合、多专家联合、住院跟踪调理”模式,汇聚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国内顶级三甲专家阵容,住院后由3名或以上三甲多专家、教授联合明辨病因、分析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规范治疗方案。
在精神科工作的这么多年里,我见过太多抑郁症患者在病情反复中挣扎 —— 有的好不容易好转,却因为一次不当操作让症状加重;有的坚持治疗见了效,又因为踩了 “雷区” 让抑郁再次袭来。其实,想要避免抑郁加重、减少复发,关键在于避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 “红线”。今天就和大家说说,这四条红线千万不能碰。
一、擅自停药、减药、换药,或轻信偏方
门诊里最常见的 “踩线” 行为,就是患者擅自调整药物 —— 有的觉得 “症状好了,药就不用吃了”,偷偷停药;有的怕副作用,自己减剂量;还有的听别人说 “这个药效果好”,私下换药。这些做法都是治疗中的大忌。
抑郁症的治疗需要规律用药,药物起效和维持疗效都有科学的周期,突然停药、减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弹,甚至出现撤药反应(比如头晕、焦虑、失眠加重);擅自换药则可能打破之前的治疗平衡,让病情陷入波动。更要警惕的是 “轻信偏方”—— 很多偏方没有经过科学验证,成分不明、疗效未知,有些甚至含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曾经有患者放弃正规治疗,喝所谓 “安神中药”,结果不仅抑郁没好转,还伤了肝肾功能,反而加重了病情。
坚持遵医嘱用药,才是稳定病情的基础,任何关于药物的调整,都要和医生沟通后再做决定。
二、忽视定期复查
“感觉好多了,不用去医院复查了吧?” 这是很多患者好转后常说的话。但在临床上,忽视定期复查,往往是病情反复的重要原因。
定期复查不是 “走形式”,而是医生了解病情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能及时发现服药后的潜在问题,比如是否出现新的副作用、药物剂量是否需要调整;另一方面能跟踪病情变化,哪怕是细微的情绪波动、睡眠变化,医生也能通过这些信号,提前调整治疗方案,把可能加重或复发的风险压下去。
之前有位患者,治疗后情绪稳定了半年,觉得 “没事了” 就不再复查,直到出现持续失眠、兴趣减退,才想起去医院,此时病情已经比之前更严重,又花了更多时间才重新控制住。所以不管感觉多好,定期复查都不能少。
三、靠咖啡、酒精、香烟 “自救”
“喝杯酒能放松,抽根烟能平静,喝杯咖啡能提神”—— 不少抑郁症患者会用这些方式缓解情绪,但短期的 “舒服”,其实是在透支健康,加重抑郁。
酒精看似能让人暂时忘记烦恼,实则会干扰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加重情绪低落,还可能影响抗抑郁药物的疗效;香烟中的尼古丁会让神经兴奋,短期能缓解疲劳,长期却会加剧焦虑,让情绪更不稳定;过量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导致失眠、心悸,而睡眠不好本身就是加重抑郁的重要因素。
这些方式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形成依赖,让身体和情绪陷入恶性循环,把抑郁推向更难控制的境地。
四、陷入自我封闭,切断与外界的联结
“不想上班,不想见人,连家人说话都觉得累”—— 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时会选择自我封闭:不社交、不工作,甚至和家人都很少沟通,把自己困在独处的环境里。但这样做,只会让抑郁 “越陷越深”。
自我封闭时,人很容易陷入 “反刍思维”—— 反复想那些负面的事情,越想越觉得绝望,情绪只会越来越糟;同时,缺乏与人交流、缺乏外界刺激,会让身体的活动量减少,进而加重乏力、失眠、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曾经有位患者,发病后辞了工作,每天待在房间里,不到半年,不仅情绪更加低落,还出现了严重的肌肉酸痛、记忆力下降,后来通过逐步恢复社交、参与轻度工作,症状才慢慢缓解。
哪怕只是和家人简单聊天、出门散步见见阳光,也比完全封闭自己要好。保持适度的外界联结,是对抗抑郁的重要支撑。
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依靠专科优势拓宽学科范围,积极开展抑郁症、神经症、睡眠障碍、心理咨询等专科诊疗业务,年门诊人次达2.8万,住院1300余人次。多年来,北京医大心理科坚持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让广大心理患者挂一次号,享多学科,享多专家特色诊疗模式以及高治愈率赢得了广大心理患者信赖。
其实,抑郁症的治疗和康复,就像走一条需要谨慎的路,避开这些红线,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很多患者之所以能长期保持病情稳定,不是因为 “运气好”,而是坚持避开这些误区,认真遵医嘱、做好自我管理。记住,对抑郁症多一分重视,少一分侥幸,才能更好地远离它的困扰。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三甲多专家联合诊疗住院全程把关,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专家+专病+专科,综合住院治疗一对一跟踪指导,全方位关注精神健康!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请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