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二级综合医院

 · 公立三甲医院多专家联合会诊

 · 精神心理科会诊中心

点击留言

北京医大精神科:连续加班30天,28岁女孩凌晨三点心跳失控!专家:这是身体在求救

很多人看精神科,都是排队久、交流短,没说清感受就拿药。但在杨院长这儿不一样 —— 每个患者能有 30 到 60 分钟,足够患者能慢慢讲述他的情况。

 

而目前大部分精神科还是老的模式,没有条件让病人提前预约。一天四、五十个,来多少看多少,导致医生没有太多时间来询问病史,无法探讨到细致的内心体验和生活历程,也没办法全面判断人的人格特点、并发症及社会功能、关系。这种模式很多病人不喜欢,医生也不满意。

 

杨院长曾说“他们带着信任找到我,如果我不问清楚就开药治疗,这是对他们不负责,更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我不安心,也习惯不了”

 

"那时候是凌晨三点,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有我的心跳声,咚咚咚的,快得像是要蹦出来了。"28岁的小林回忆道。那是她连续加班的第30个夜晚。

 

"医生,我是不是心脏出问题了?"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诊室里,小林脸色苍白地向医生描述着那种突如其来的窒息感——就在昨天上午,她正埋头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件时,突然感到胸口被巨石压住,呼吸急促,手心冒汗。

 

这种不适感并非首次到访。在过去一个月里,随着加班时间越来越长,小林发现自己变得容易心慌、手抖,甚至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心悸。

 

身体警报,从硬扛到求助

 

小林的经历并非个例。在高压工作环境下,许多年轻人正经历着类似的健康危机。

 

最初,她只是感觉特别疲惫,每天靠大量咖啡维持精力。随着时间推移,她开始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即使身体已经筋疲力尽,大脑却依然高速运转,反复思考工作细节。

 

"我以为只是压力大了点,挺过去就好了。"小林苦笑着回忆。她试过听白噪音、喝热牛奶、甚至饮酒助眠,效果甚微。

 

最终促使她挂号的,是那次上班时突然的窒息感。"那一刻我真的害怕了,以为自己是心肌梗塞。"

 

专业问诊,揭开真相

 

在心理科诊室,杨主任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耐心问诊。

 

"什么时候开始睡不好的?"
"除了失眠,身体还有哪些不舒服?"
"最近生活工作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随后,杨院长使用了专业心理评估量表【包括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帮助评估小林的情绪状态。

 

 

 

评估显示,小林的焦虑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值。

 

"很多人以为失眠是小事,但长期睡眠紊乱可能是焦虑症的躯体化表现——就像发烧是感染的信号一样。"科室杨主任解释道,"当我们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身体会持续分泌应激激素,导致神经系统失调,进而影响睡眠和心血管功能。"

 

精准药物治疗:个性化方案带来突破

 

在确诊"焦虑伴睡眠障碍"后,杨主任为小林制定了以药物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杨主任强调:"针对中重度焦虑伴睡眠障碍,药物干预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第一步。"

 

 

 

杨主任为小林精心设计了个性化的精准药物调节方案。治疗初期,采用调节血清素的特定类型药物配合短期助眠制剂,早晨服用调节情绪的药物,睡前服用改善睡眠质量的药物。杨主任解释说:"这样既能保证白天的情绪稳定,又能通过改善睡眠质量立即缓解身体疲劳。"

 

治疗中期,根据小林的身体反应和专业量表评估结果,杨主任逐步调整药物剂量,在保持治疗效果的同时,开始缓慢减少助眠药物的使用。杨主任特别指出:"这个阶段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我们要求患者每周复诊,通过专业量表评估和生理指标检测来实现精准调药。"

 

治疗后期,根据小林的具体恢复情况,杨主任为其制定了维持期的药物方案,采用最低有效剂量维持治疗效果,并将助眠药物调整为按需服用模式。杨主任强调:"每个人的药物代谢能力不同,我们必须根据个体的反应来调整,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方案。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和定期评估,我们能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用药方案。"

 

令人欣喜的是,在杨主任的精准用药指导下,治疗第2周,小林就能连续睡5小时了。"那种终于能好好睡一觉的感觉,像是重获新生。"小林在第二次复诊时表示,"不仅睡眠改善了,白天的心慌手抖症状也明显减轻。"

 

杨主任补充道:"现代药物治疗已经进入精准化阶段。我们通过基因检测、血药浓度监测和定期专业评估,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药物类型和剂量。比如针对睡眠障碍,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不同表现特征,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杨主任还为小林安排了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她识别和改变导致焦虑的思维模式,以及正念训练学习与焦虑共处。这种综合治疗方案打破了"精神科只管开药"的刻板印象,展现了现代心身医学的整体治疗理念。

 

识别信号,及时干预

 

睡眠问题往往是情绪生病的早期信号。如果你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可能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健康:

 

▪ 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不能入睡)
▪ 夜间频繁醒来,且难以再次入睡
▪ 早醒(比预期早2小时以上且不能再睡)
▪ 心慌、手抖 without obvious cause
▪ 情绪持续低落,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

 

情绪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它不是靠"想开点"就能解决的,需要专业评估和干预。

 

如果您也常出现:入睡困难、心慌手抖、或情绪持续低落等情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三甲多专家联合诊疗住院全程把关,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专家+专病+专科,综合住院治疗一对一跟踪指导,全方位关注精神健康!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请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025年9月10日 17:52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