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大精神科杨小红:孩子重度抑郁,妈妈却拒药:“吃药会更严重”?这些误区正在害孩子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作为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点建设科室,由北京精神科特需专家,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会诊专家杨小红院长领衔采取“中西医结合、多专家联合、住院跟踪调理”模式,汇聚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国内顶级三甲专家阵容,住院后由3名或以上三甲多专家、教授联合明辨病因、分析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规范治疗方案。
“孩子查出重度抑郁,医生建议吃药,可他妈妈说‘吃药会越吃越严重’,死活不让孩子用药,这可怎么办?”
后台收到这样的咨询时,我既心疼孩子,又替家长着急。在临床中,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重度抑郁,明明医生已经给出了药物治疗的建议,却因为 “怕药物有副作用”“觉得吃药会‘伤脑子’”,坚持让孩子 “靠自己调整”,结果不仅没缓解症状,反而让孩子的情绪和状态越来越差。
家长的担心或许能理解,但对 “重度抑郁用药” 的误解,可能会把孩子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 尤其是当孩子已经达到 “重度抑郁” 的程度,“不吃药靠硬扛”,往往不是 “保护孩子”,而是 “耽误康复的最佳时机”。
1. 重度抑郁,难靠自身调整
首先要明确一点:抑郁不是 “孩子心情不好”“想不开”,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精神疾病。尤其是 “重度抑郁”,已经不是 “靠谈心、运动、调整作息就能缓解” 的程度 —— 此时孩子的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已经出现明显失衡,可能伴随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甚至出现 “活着没意义” 的想法,严重时还会有自残、自杀的冲动。
这种情况下,单靠 “自身调整” 几乎不可能扭转局面。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调节血糖、高血压患者需要药物控制血压一样,重度抑郁患者也需要通过抗抑郁药物,帮助大脑重新恢复神经递质的平衡,才能让情绪、睡眠、认知功能慢慢回到正常状态。
之前有个 15 岁的孩子,确诊重度抑郁后,家长觉得 “孩子就是学习压力大,歇阵子就好”,拒绝用药,只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结果两个月里,孩子的情况越来越糟:从 “不想上学” 变成 “连床都不想起”,晚上整夜失眠,白天坐在窗边发呆,甚至偷偷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臂。直到家长发现孩子的自残行为,才慌了神,赶紧带孩子来医院用药。此时孩子的抑郁症状已经持续了半年,治疗周期比刚确诊时多了近一倍,还需要额外进行创伤干预。
家长后来后悔地说:“早知道‘硬扛’会让孩子这么痛苦,当初就不该固执地不让他吃药。” 其实对重度抑郁的孩子来说,“及时用药” 不是 “万不得已的选择”,而是 “快速缓解痛苦、避免风险的关键”—— 只有先通过药物稳住情绪,孩子才有精力去配合心理治疗,去尝试 “调整自己的状态”。
2. “吃药会更严重”?是误区
很多家长反对孩子吃抗抑郁药,核心顾虑是 “怕药物有副作用,伤肝伤肾伤脑子”,甚至觉得 “吃药会让孩子‘变傻’”。但实际上,这种担心大多源于对 “现代抗抑郁药物” 的不了解。
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新型抗抑郁药(如 SSRI 类药物),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安全性已经大幅提升。虽然部分孩子在用药初期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恶心、头晕、嗜睡等反应,但这些症状大多会在 1-2 周内逐渐缓解,很少会出现 “严重损伤肝肾” 的情况。而且医生在给孩子用药前,会详细评估孩子的身体状况,比如检查肝肾功能,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调整剂量;用药期间也会定期复查,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旦有异常就会调整治疗方案。
更重要的是:“不吃药任由重度抑郁发展” 的风险,远比 “药物副作用” 更大。重度抑郁如果长期不干预,孩子可能会持续处于 “情绪崩溃” 的状态,不仅影响学习、社交,还可能因为 “无法承受痛苦” 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长期的睡眠障碍、饮食紊乱,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甚至对大脑认知功能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比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
对比来看:规范用药带来的 “轻微、可控的副作用”,和 “重度抑郁持续发展的危险”,哪个对孩子的伤害更大,答案其实很明显。家长真正该做的,不是 “因噎废食” 拒绝用药,而是和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可能的反应,配合医生做好用药期间的监测 —— 这才是对孩子负责的做法。
3. 别混淆轻、重度抑郁
可能有家长问:“之前听说有人轻度抑郁,没吃药靠调整就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重度抑郁就必须吃药?”
这里要分清 “轻度抑郁” 和 “重度抑郁” 的本质区别:
如果是 “轻度抑郁”,或者是 “因短期境遇(如考试失利、和朋友吵架)导致的情绪低落”,孩子还能正常吃饭、睡觉、和人交流,只是偶尔觉得 “不开心”,这种情况确实可以先尝试 “非药物干预”—— 比如减少压力、增加户外活动、和家人多沟通,配合短期的心理咨询,很多孩子能慢慢恢复。
但 “重度抑郁” 完全不同:孩子已经无法正常生活,可能出现 “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所有喜欢的事都没兴趣”“甚至有自杀想法”,此时 “非药物干预” 只能作为 “辅助手段”,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就像感冒发烧,轻度可以靠多喝水、休息缓解,重度发烧到 39 度以上,就必须用退烧药控制体温,否则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 抑郁的干预,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不是 “所有抑郁都必须吃药”,而是 “重度抑郁必须靠药物先控制症状”。家长不能用 “别人轻度抑郁没吃药好起来” 的案例,来套用在自己孩子的 “重度抑郁” 上,这种 “混淆病情” 的做法,只会让孩子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最后想跟家长们说:
面对孩子的重度抑郁,“怕药物有副作用” 的心情可以理解,但 “因担心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却是在拿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冒险。重度抑郁不是 “孩子能硬扛过去的坎”,及时用药、规范治疗,才是帮孩子走出黑暗的正确方式。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确诊重度抑郁,医生建议用药,请别轻易否定这个建议。可以和医生多聊一聊:“药物可能有哪些反应?”“用药期间需要注意什么?”“多久能看到效果?”—— 了解得越多,心里的顾虑就会越少,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帮孩子康复。
如果此刻你正因为 “孩子用药” 的问题纠结,或者想了解 “孩子重度抑郁该如何制定治疗方案”,可以后台私信咨询。我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帮你分析用药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避免因为误解耽误孩子的康复 —— 对孩子来说,及时的科学干预,才是对抗重度抑郁最有力的保护。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三甲多专家联合诊疗住院全程把关,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专家+专病+专科,综合住院治疗一对一跟踪指导,全方位关注精神健康!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请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