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大精神科杨小红:总焦虑抑郁?可能不只是 “想太多”!缺这 3 种营养,情绪容易受影响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作为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点建设科室,由北京精神科特需专家,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会诊专家杨小红院长领衔采取“中西医结合、多专家联合、住院跟踪调理”模式,汇聚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国内顶级三甲专家阵容,住院后由3名或以上三甲多专家、教授联合明辨病因、分析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规范治疗方案。
很多人出现焦虑抑郁时,会下意识觉得 “是心理问题,调整心态就好”,却忽略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 —— 身体的营养状况。其实,情绪的稳定和大脑的正常运作,都需要 “营养燃料” 支撑;当身体长期缺少某些关键营养时,焦虑抑郁的倾向可能会悄悄加重。
研究发现,负面情绪的产生,和体内部分微量元素的缺乏密切相关。今天就跟大家说清楚:哪 3 种营养不足可能诱发或加重焦虑抑郁?该怎么科学补充?同时也要提醒大家:营养补充只是辅助,专业治疗才是解决情绪问题的核心。
这 3 种营养不足,可能让情绪 “亮红灯”
大脑调节情绪、合成神经递质(比如让人感到愉悦的血清素),都离不开特定营养的支持。如果长期缺下面这 3 种营养,情绪就容易像 “没油的机器”,慢慢变得低落、紧张:
1. 缺欧米伽 3 脂肪酸:大脑 “抗炎力” 弱,情绪易波动
现在越来越多研究认为,大脑的慢性炎症,是诱发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 —— 当大脑处于炎症状态时,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传递会受阻碍,进而让人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差等问题。
而欧米伽 3 脂肪酸,正是大脑 “抗炎” 的关键营养:它能减轻大脑的炎症反应,帮助神经递质功能恢复正常,从而稳定情绪。像深海鱼(三文鱼、鳕鱼、沙丁鱼)、亚麻籽、核桃等食物,都富含欧米伽 3 脂肪酸。
很多人日常饮食中,精加工食品、重口味食物多,天然食材少,容易导致欧米伽 3 摄入不足。长期下来,大脑的 “抗炎能力” 变弱,情绪问题自然更容易找上门。
2. 缺维生素 D:情绪调节 “没底气”,焦虑易加重
“总喜欢待在家里,不想出门晒太阳,心情也越来越差”—— 这种情况很可能和缺维生素 D 有关。阳光是身体合成维生素 D 的主要来源,而维生素 D 直接影响大脑的情绪调节功能。
如果体内维生素 D 不足,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的区域(比如杏仁核)会变得敏感,让人更容易感到焦虑、抑郁。临床中也发现,不少焦虑抑郁患者因为 “不愿出门”,长期缺乏阳光照射,维生素 D 水平普遍偏低,形成 “越不出门→越缺维生素 D→情绪越差” 的恶性循环。
补充维生素 D 的方法很简单:每天在阳光不太强烈的时段(比如上午 10 点前、下午 4 点后),晒 15-30 分钟太阳,让皮肤直接接触阳光(注意避免暴晒晒伤);饮食上也可以适量吃些深海鱼、蛋黄、动物肝脏,这些食物中含有天然维生素 D。
3. 缺 B 族维生素:身体 “没力气”,情绪也跟着 “蔫”
“明明没干活,却总觉得累、没精神,连带着心情也不好”—— 这可能是缺了 B 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 B6、B9(叶酸)和 B12。
B 族维生素是身体 “能量代谢” 和 “神经递质合成” 的 “好帮手”:维生素 B6 能促进血清素、多巴胺的合成(这两种神经递质都和愉悦感、情绪稳定有关);维生素 B12 和叶酸则能维持神经功能稳定,避免神经损伤。如果长期缺乏这些营养,不仅会让人疲惫、能量不足,还会阻碍神经递质合成,直接加重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的状态。
日常饮食中,全谷物(燕麦、糙米)、瘦肉(鸡肉、牛肉)、豆类、绿叶蔬菜(菠菜、西兰花)、菌菇等,都富含 B 族维生素。但很多人因为 “挑食”“爱吃精米白面”“少吃蔬菜”,容易造成 B 族维生素摄入不足。
补充营养有讲究:别盲目吃补充剂,记住 2 个原则
知道了哪些营养和情绪相关,不少人可能会问:“是不是直接买补充剂吃就行?” 其实不然,盲目进补反而可能有风险,科学补充要记住这 2 个原则:
1. 优先靠 “均衡饮食” 补,别跳过天然食物
对大多数人来说,通过 “多样化饮食” 获取营养,比吃补充剂更安全、更易吸收。比如想补欧米伽 3,就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想补 B 族维生素,就把全谷物、蔬菜、瘦肉搭配进三餐;想补维生素 D,就坚持适量晒太阳 + 吃天然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
很多人情绪差时,还会出现 “食欲下降”“挑食” 的情况,反而加重营养不足。这时可以试着把食物做得清淡、易消化,比如把蔬菜做成沙拉、把杂粮煮成粥,慢慢调整饮食结构。
2. 先查再补,别跟风盲目吃
“别人说吃维生素 D 能改善情绪,我也买了一瓶天天吃”“听说 B 族维生素有用,一次吃好几片”—— 这种跟风进补的做法不可取。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缺不缺营养、缺哪种、缺多少,都需要通过专业检查(比如抽血查微量元素、维生素水平)来确定。
如果不缺,盲目补充不仅浪费钱,还可能增加身体负担:比如过量补充 B 族维生素,可能引起肠胃不适;过量补充维生素 D,可能导致钙沉积,损伤肾脏。正确的做法是:先去医院做检查,根据结果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针对性补充 —— 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重要提醒:营养补充是 “辅助”,专业治疗才是 “关键”
最后必须强调:通过补充营养改善情绪,仅限于 “轻微情绪波动” 或 “作为治疗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替代专业治疗。
如果只是偶尔感到情绪低落、轻微焦虑,通过调整饮食、补充营养、规律作息,可能会慢慢缓解;但如果出现 “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没兴趣”“焦虑到失眠、心慌,无法正常工作生活”,或者已经被医生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就一定要重视 —— 此时最关键的是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科学方式控制病情。
把 “营养补充” 当成 “配合治疗的帮手”,才能更好地改善情绪;如果只靠吃补充剂,而忽视专业治疗,反而会耽误病情,让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
最后想跟大家说:关注情绪,也别忘 “喂饱” 身体
情绪从来不是 “心理单独的事”,而是 “心理和生理的共同结果”。调整心态的同时,也别忽略身体发出的 “信号”—— 比如长期疲惫、食欲差,可能是营养不足的提醒。通过均衡饮食给身体补够 “燃料”,是守护情绪的 “基础一步”,但绝不是 “唯一一步”。
如果现在的你正被焦虑抑郁困扰,不妨先试着调整饮食、适量晒太阳,给身体多一份支持;同时别犹豫,及时去正规医院精神科就诊,让医生帮你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记住:只有 “身体” 和 “心理” 都得到照顾,情绪才能真正稳定下来,慢慢找回轻松的状态。
如果对 “营养补充” 或 “情绪调节” 还有疑问,不妨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 我们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专业建议,陪你一起守护情绪健康。
北京医大精神心理科、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三甲多专家联合诊疗住院全程把关,中西医结合中西医专家+专病+专科,综合住院治疗一对一跟踪指导,全方位关注精神健康!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请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